1979年1月,我军决定对越南实施自卫反击战后,经过军事会议,迅速做出了对越南军队发起攻击的决策。中央军委立即开始动员各大军区,全力以赴准备参战。当时,我军共调动了9个军、29个陆军师参与作战。在这场战斗中,41军的表现尤为突出,本文将深入探讨第41军在越南战场上的具体作战情况。
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41军下属各部队赢得了诸如“穿插英雄连”和“法卡山英雄营”等光荣称号,这些荣誉的背后,离不开41军部队在战斗中的卓越表现。在整个战斗过程中,41军的动员人数为44462人,经过28天的激烈战斗,取得了显著的战果,战场数据同样令人振奋。
解放军第41军是我军历史上最为悠久的部队之一,早在抗日战争时期,第41军的前身就已参与过多次战斗,历史可以追溯到抗日救国军第3军。1948年,部队番号改为41军,经历过多次战斗洗礼,战斗力日益强大。尽管在军队精简整编过程中,41军的兵力有所减少,但其战斗经验和实力依然不可小觑。
1978年12月,广州军区接到紧急命令,要求调动第41军、第42军和第55军等三大军队前往中越边境。这个命令看似简单,却让广州军区的指挥员陷入了困境。因为这三支部队刚刚进行过整编,兵员分配上依照“甲种师”和“乙种师”的标准进行编组,甲种师是全副武装的主力,而乙种师则是基础架构,作战能力较弱。在广州军区的29个师中,有21个是乙种师。
展开剩余73%尽管兵力相对较弱,广州军区依然决定派出第41军、42军和55军三大部队前往边境作战。第41军在1978年12月19日到达指定位置,当时全军人数为23000人。为应对即将到来的战斗,部队决定进行扩编。在不到40天的时间里,41军的兵力从23000人迅速扩充到44462人,增兵20000多人。
新补充的兵员主要被分配到第121师和第123师,其中第122师扩编的兵员较少。因为部队的规模骤然扩大,各战斗单位的兵力几乎翻倍,部分连队的新兵比例甚至高达60%。这种大规模扩编虽然有些冒险,但在兵员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也只有通过增员来迅速填补战斗空缺,并对新兵进行高强度训练。为了确保这些新兵能快速投入战斗,41军采取了边扩编、边训练的策略。同时,由于全军处于一级战备状态,新兵们的军事训练强度较高。
为了支持41军的作战,广州军区还调集了包括炮兵、坦克、工兵等多个支援单位,共派遣炮兵27团、炮兵209团1营、炮兵12团1营、坦克团2营、工兵13团1营等精锐力量,为41军提供火力支援。在整体作战配置上,41军在1979年2月17日发动进攻前,总共配备了132辆坦克、15辆装甲车、288门火炮和2071辆汽车,参战兵力达到了44462人。这一装备配置使得41军的战力达到了甲种师的标准。
随着部队的扩编和训练的推进,41军完成了战前的战斗准备。1979年2月初,驻扎在靖西和德保地区的41军接到广州军区的指令:在对越作战打响后,首先要以部分兵力围歼朔江地区的敌人,然后集中主力从念井地区出击,实施对越军的穿插攻击,协同42军共同围歼高平地区的敌人。
接到命令后,第41军军长张序登迅速组织军高层会议,制定了作战计划。经过几轮讨论,最终决定采用纵深穿插战术,由122师率先发动攻击,先歼灭朔江的敌人,再向河安方向推进。121师和123师则分别向班庄和扣屯实施穿插,形成对敌人的合围网,随后进攻高平。
2月17日,我军按照既定计划正式发动进攻。121师的作战部署包括从那坡县出发,派遣三个轻装步兵团沿多个路线进行穿插。虽然初期战斗部署清晰,但现实情况远比预期复杂。越军对我军进攻进行多次阻击,121师的后勤梯队遭遇了较大的损失,进攻速度受到严重影响,直到2月19日晚上,所有部队才完成穿插部署。
尽管遭遇了强烈阻击,121师依旧稳步推进,最终在2月22日成功占领扣屯,并在2月28日稳定防线。随后的战斗中,121师积极发动进攻,成功消灭了大量越军,尤其是在3月初成功击退了多次越军的进攻。
41军的122师任务是进攻朔江地区,那里驻守着越军的第246团,这支部队被称为越军的“精锐”。他们利用地形构筑了坚固的防线,声称朔江几乎无法突破。然而,41军的122师采取了出其不意的战术,通过山路突破敌人的防线,并成功发动围歼战,最终取得了胜利。
122师在朔江地区的战斗持续了5天多,成功歼灭了越军的主力步兵营,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尽管在战斗中遭受了较大伤亡,但最终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伤亡方面,41军总计牺牲1295人,受伤4565人。战后,41军的多个作战单位和个人获得了荣誉称号,包括5个作战单位和12名个人获得了中央军委的表彰。
这场战斗的胜利不仅展示了41军卓越的战斗力,还为我军在后续的战斗中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战略参考。在经过28天的激烈战斗后,41军成功歼敌7000多人,为整个对越反击战做出了重要贡献。
发布于:天津市瑞和网-配资平台大全-免息配资开户-个人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