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正准备北上伐齐,此时正在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前来朝见吴王,表示愿意出兵协助。在吴国上下欣喜、振奋之时,唯有伍子胥劝谏吴王说,越国才是心腹之患,而伐齐根本得不到好处。
此时,志在争霸中原的夫差,对勾践毫无防范,因而对伍子胥的劝谏十分反感。预感到吴国必有灾祸,伍子胥私下前往齐国,将儿子托付给齐国贵族鲍牧,并让他改姓为王孙氏。
▲伍子胥将儿子托付给齐国大夫鲍牧。(AI制图)
两年后,越王勾践趁吴王北上争霸,偷袭吴国。十年后,越灭吴。
2003年,山东新泰周家庄东周墓地出土一件青铜剑。学者认为,它很可能就与伍子胥之子投奔齐国有关。那么周家庄墓地掩藏着哪些鲜为人知的秘密,这把青铜剑又有什么玄机呢?
(一)一把铜剑带出N多个疑问
展开剩余88%2002年,新泰周家庄在旧村改造中,意外发现了一座古墓。考古部门随即展开了抢救性发掘。
经过三年的考古发掘,周家庄共清理出78座东周墓。2010年,专家对出土器物系统梳理后,初步认定该墓地是一个从春秋晚期早段跨越到战国中期晚段的齐国墓地,持续时间长达近300年。
▲周家庄墓地出土的春秋晚期蟠螭纹盖鼎(图片来源:新泰市博物馆)
这78座墓葬出土的文物中,仅青铜器就有700余件组。其中,兵器有300余件,占了青铜器总数的近一半。这不禁让人心生疑问:这么多的兵器集中出现,周家庄墓地的主人难道是2000多年前的士兵?
在众多的兵器中,一柄铸有铭文的青铜剑最为引人瞩目。剑身上的14字铭文为:“攻敔王姑发者反之子通自作元用”,其中“攻敔”两字连读为“吴”;“姑发者反”即“诸樊”,这两个称谓都属于古吴语的译音,翻译过来就是:这把剑是吴王诸樊的儿子通自制自用的。
▲攻敔王姑发者反之子通自作元用剑(图片来源:新泰市博物馆)
吴王诸樊之子见于史书记载的有吴王阖闾,还有试图篡位的夫概。通应该是他们的兄弟。
一座齐国小型墓葬中怎么会陪葬一把署名为吴国王子的青铜剑呢?奇怪的地方还不止于此,经统计后发现,300余件青铜兵器中,竟有超过三分之一属于吴国兵器。
针对这种现象,专家们也各有说法,一种是说吴式兵器是通过商贸途径流入齐国;另一说则是通过战争。
▲吴式青铜剑的典型特征是剑身上有菱格暗纹,剑格上嵌绿松石(图片来源:央视《探索·发现》)
(二)一场大战,牵出齐国戍边部队的秘密
在春秋后期,吴国与齐国之间确实爆发了一场大战。
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率领吴国的虎贲三军以救鲁为名,一路北上,在齐鲁边界的嬴(今山东莱芜西北)遭遇到齐国军队。两日后,双方在附近的艾陵(今山东莱芜东北)开战。
艾陵就在新泰周家庄北面约40公里的地方。放眼整个新泰市,除周家庄外,还发现了多达24处东周兵器的出土点,且兵器形制与周家庄墓地出土的齐式兵器形制相同。这些东周兵器的分布点与周家庄墓地紧密相连,构成了一道东、北背靠山陵,西、南面向开阔地的严密军事防线。
▲艾陵之战,吴军追逐齐军。(AI制图)
战国初年,田氏取代了姜姓,成为齐国国君。同时,吴国也被越王勾践所灭,越国的势力迅速跨过淮河,兵锋直抵齐国南部边境;晋国也在此时分裂为韩、赵、魏三家,他们以“田氏代齐”实属不义为由,经常攻打齐国。
《清华简·系年》记载,赵国的赵桓子曾与越国盟誓,唆使越国伐齐南境,所以齐人便以南疆的泰沂山脉为天然屏障,在西起济水,东到黄海一线构筑起巍峨绵延的齐长城。新泰周家庄一带正处于齐长城以南的山口处,是齐长城体系的关键据点,军事地位显要。
▲新泰地区与齐长城的地理关系图(图片来源:《中国历史地图集》)
▲ 新泰市翟镇崖头河岸边发现的齐式兵器——柴内右戈(图片来源:新泰市博物馆)
考古专家任相宏经过考证后认为,山东新泰城区本属春秋齐国鲍氏家族领地。周家庄墓地中发现战国早期的3件铜矛上都刻有“王”字,在M2墓葬中出土的竹节戈上也铸有“王”字。任相宏先生认为,铭文“王”应是指伍子胥之子王孙氏。
联系文章开始,伍子胥将儿子托付给鲍氏的情景,可以推测,很可能吴国的兵器及铸造技术在此时传到了齐国。新泰周家庄墓地出土的那把吴王诸樊之子通自制自用的剑,可能就在此时流入到齐国。
▲周家庄M2出土的竹节戈,戈刃部围以竹节纹,中部明显有“王”字。(图片来源:新泰市博物馆)
▲周家庄墓地出土的吴式铜剑(图片来源:央视《探索·发现》)
(三)用蛮夷的尖端兵器装备部队
驻守在今山东新泰地区的这支戍边部队,之所以能长久固守齐国南疆,不光依靠他们年轻而强健的体魄,更需要杀伤力大的新式武备。
周家庄墓地中被普遍认定的吴式兵器有铜剑和矛,其余的戈、箭镞等均为齐式兵器。
在众多兵器中,还有少数的新颖兵器格外亮眼:铜殳,由殳首、殳镦和柲环组成,是一柄车兵使用的兵器;棘刺车軎安装在战车车轴末端,用于在车辆行进时杀伤车旁的步兵。
▲战国乳钉纹铜殳。殳的木柄两端分别套在殳首、殳镦上,四个柲环起到箍定木柄外包裹的竹片的作用。(图片来源:新泰市博物馆)
春秋时期,齐、吴、楚三个强国都想争霸诸侯。《太平御览》记载了当时的“军备竞赛”,其中说衡(衝)车是在车轮上设置利刃,其实就是周家庄墓及著名的曾侯乙墓出土的棘刺车軎和矛状车軎。《曾侯乙简》的下葬清单中也记载有“王僮车”,指的就是这种冲击战车。
可见,周家庄墓、曾侯乙墓出土的新式兵器很可能都是当时军事科技升级的产物,也是吴、齐、楚三国军事文化交流的结果。
▲M35出土的突出车毂的车轮(图片来源:《新泰周家庄东周墓地》)
▲棘刺车軎与车辖。车軎套在车毂的轴头上,车辖嵌入车軎的扁孔中,起到固定作用。(图片来源:新泰市博物馆)
往事越千年,周家庄墓地出土的一件件文物,恰似一个个鲜活的注脚,印证着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间交融的深度与广度。吴王诸樊之子通的青铜剑出现在齐国墓葬,数量众多的吴式兵器与齐式兵器共处一室。齐国南疆的戍边部队凭借吸纳而来的先进装备固守防线,不仅是吴、齐两国军事文化交流的见证,更折射出兵器铸造技术跨地域的流转与革新。
春秋战国各诸侯国的交往,从来不止于军事与政治的博弈,更在无形中搭建起技术与文化传播的桥梁,推动着古代社会生产力与军事水平的跨越发展,为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来源:道中华
发布于:北京市瑞和网-配资平台大全-免息配资开户-个人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